手下们领命而去,很快便消失在夜色中。
而李子书和白芷此时已经来到了紫阳山下。他们将马拴在路边,仰望着这座巍峨的大山。紫阳山高耸入云,山间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白芷看着李子书,轻声说道:“大人,这就是紫阳山了。紫阳道人是一位得道高人,医术高超,但性格古怪。”
“据说,要想请他出手,就必须一步一磕头跪上去,以示诚意。”
白芷轻声细语道:“子书兄,这紫霞观高耸入云,山路崎岖,一步一叩首,非寻常人所能承受。紫阳道人立下此规矩,怕是无人能及,你……”
李子书闻言,嘴角紧抿,眼神坚定,没有多言,只是默默地转身,对着蜿蜒的山路,开始了他的朝圣之旅。
每一步都伴随着沉重的磕头声,回响在山谷之间,仿佛是对生命最深沉的呼唤。
白芷在一旁看着,心中五味杂陈,既感动又担忧,几次想开口劝阻,但见李子书那坚毅的背影,终是化作了一声轻叹。
时间仿佛静止,日升月落,四季更替在李子书的心中似乎只留下了重复的动作——磕头、起身、再磕头。
他的衣衫被汗水浸透,又被风吹干,反复多次,直至衣衫褴褛;双手因无数次与坚硬的石阶碰撞而血肉模糊,膝盖更是肿痛难忍。
但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为了家人,为了那份希望,他不能停。
这一磕头,整整磕了一天一夜,夜幕降临,星光点点,照亮了李子书疲惫却坚定的脸庞。
终于,当他最后一次用力磕下头去,眼前出现了那扇梦寐以求的道观大门。
此时的他,已近虚脱,浑身酸痛,仿佛连站立的力气都已耗尽,但那双眼睛,依旧明亮,充满了期待。
就在这时,道观的大门缓缓打开,一道身影缓缓走出,那是一位满头白发,面容却异常年轻的道士,仙风道骨,不染尘埃,正是传说中的紫阳道人。
他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人心,见到李子书这副模样,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你这年轻人,倒真是有毅力。”紫阳道人的声音平和而深沉,如同山间清泉,洗涤着心灵的尘埃。
紫阳道人嘴角勾起一抹温和的笑意,那笑容仿佛春日里的一缕暖阳,瞬间驱散了李子书心头的寒意。
他轻轻招了招手,示意李子书随他进入道观内室。
白芷见状,虽心中满是不舍与担忧,却也知这是李子书的机缘,只好默默站在门外,双手合十,默默祈祷。
李子书一咬牙,强忍着身体的疲惫与疼痛,踉踉跄跄地跟随着紫阳道人的步伐。
道观虽不大,却处处透露着古朴与宁静,几株青松挺立于院中,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道观内,只有几个道童在忙碌着,他们穿着素色的道袍,行动间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气质。
而在这些道童之中,有一位少年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紫阳道人的大徒弟,玄策。
玄策见师父领回一位衣衫褴褛、满身伤痕的青年,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但随即化作了温和的笑容。
他快步上前,为两人倒上了热腾腾的茶水,那茶香四溢,仿佛能瞬间驱散人心中的疲惫。
紫阳道人示意李子书坐下,自己则悠然自得地品了一口茶,那神情仿佛在说,世间万事,皆可从容应对。
“子书啊,先喝杯茶,润润喉,有什么话,我们一会慢慢说。”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仿佛能抚平人心中的焦虑。
李子书心中焦急万分,罗沁月与孩子的安危如同一块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急急忙忙地端起茶杯,想要借茶水解解渴,却忘了那茶刚泡好,温度极高。一口茶入口,烫得他差点跳了起来,嘴角都泛起了红晕。
紫阳道人哈哈大笑,那笑声爽朗而豁达,仿佛能穿透云层,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他拍了拍李子书的肩膀,安抚道:“子书啊,你可是大造化之人,命中注定有贵人相助,况且你平日里也没少做好事,积攒了不少福报。”
“放心吧,你的妻子罗沁月吉人自有天相,不会有事的,孩子也定能平安降生。”
李子书听罢,心中那块悬着的巨石仿佛瞬间落地,整个人都变得轻松起来。
他感激涕零,连声道谢:“道长,您真是我的再生父母,若是没有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紫阳道人笑着摇摇头,那笑容中透露出一份超然物外的洒脱。
“子书啊,你可别谢我,我什么都没做。这都是你自己积善行德,应得的福报。记住,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你种下的善因,自然会结出善果。”
说罢,紫阳道人从自己的手腕上褪下一串紫檀木珠,那木珠光泽温润,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显然不是凡物。
他轻轻地将木珠递到李子书手中,笑道:“这串紫檀木珠,就当是我送给你孩子的礼物吧。愿它能保佑你的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顺遂。”
李子书接过木珠,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这串木珠的珍贵,更明白紫阳道人的心意。他紧紧握住木珠,仿佛握住了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