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4. 第79章 太好用了
设置

第79章 太好用了(2 / 2)


灵机一动,怀疑炉膛内另有文章,然后剥了那层锈,发现那篇往生经。但依旧得一点一点的找,一点一点的捋:先请精通梵文、藏传佛教的专家翻译,去一趟LS,或是京城是肯定的。

但什么时候能联系到专家,什么时候能翻译出来?

算少点,半年。

翻译出来后,再拿到京城,请故宫或文物局的专家研判随葬者的具体身份。但故宫的专家很难请,文物局的专家更难请。

王齐志再给他们算少点:四个月到半年。一来一去,就一年以后了,到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市局就只能先自己想办法,排查香炉的大概年代、出土的大概范围,随葬者的大概身份,以及流传的大概路径……说白了,只能先查是从哪挖的。

但说实话,比大海捞针轻松不到哪里。

因为谁也不知道,这樽香炉是不是被康熙,以及之后的皇帝赐给了谁。赐给谁之后又流传了几代,中间有没有发生过变故,比如家道中落之类的,导致这樽香炉流落到了民间。

满清鼎盛时期四万万人,你还能把所有人的祖坟全排查一遍?

但林思成抽丝剥茧,找出了炉膛内的那篇经文,一下子将香炉的出土地点缩小到了一个极小的范围:从康熙开始,到满清灭亡,贵为太子、亲王、皇贵妃的贵人,拢共有多少位?

再加上碳14检测“220-300”年的年代区间,直指清三代。

三代皇帝,符合特定条件的人,连一百都不到。关键是,埋的极集中。

再加上林思成断定的“出土不超过”十年这个区间,一找一个准。

等于一下就挖到了根,然后顺着藤摸瓜就行了,这帮公安机关省了多少警力、经费,帮领导保住了多少根头发?

当然,林思成看的不一定就百分百的准,但谁让他摊上了自己这个老师?

不用半年加半年,王齐志只打了两个电话:梵文佛学专家、清史研究专家,齐活。

还不用排队:明天送到京城,出结果顶多一周。

搁谁是领导,谁都得动歪心思:太他妈好用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