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落下去了,从皇城城楼上望去,前门大街上升起了一盏盏大红灯笼,天还没黑,灯笼已经点亮,大街上人群熙攘,热闹异常。
远远看去,一派节日的喜庆氛围,中秋味道在空气中弥漫。
城墙上,建武帝背着手走在前面,王鹤堂、赵子勋跟在他的身后。
戴权捧着披风若即若离地跟在后面。
建武帝一边走一边说道:“京城的粮价涨得太快了,都要九百钱了,虽说老百姓这两年手里攒了点钱,但也经不起这样折腾。朕的意思先从通州军粮库调五万石军粮,有顺天府按人口分发给南北城的平民百姓。还有,内阁拟一道公文,告诉那些粮商,京城粮价不能超过八百钱。”
王鹤堂:“是。”
赵子勋说话了:“通州军粮库不能再调粮了,关外十余万驻军的军粮都是从那里调拨的。还有,月底要给燕山要塞的驻军调拨一万二千石粮米。昨儿我问了户部,他们说通州军粮库还剩不到十五万石粮米.”
建武帝停住了脚步:“内务府从江西士绅大户手中购买了一批粮食,九月初可以入京。”
王鹤堂和赵子勋对视了一眼。
建武帝望向王鹤堂:“朝鲜和倭国的粮食什么时候运来?”
王鹤堂:“这两国的秋收还没开始,最早也要十月底才能送来。”
建武帝沉吟了好一阵子,接着断然说道:“不行!让他们立刻将粮食送来,九月底之前送来。”
王鹤堂一惊:“这,一个半月肯定送不到啊”
建武帝想了想:“让内务府派船去。另外,一家二十万石就行了。”
王鹤堂:“遵旨。”
建武帝又踱开了脚步:“朕最近身子不大好,朝廷的事你们多担着点,特别是西北、南疆和南洋的战事,这直接关系到朝廷的安危。”
王鹤堂、赵子勋:“遵旨。”
建武帝:“朕身上有着家孝,今年不过中秋,就不留你们吃瓜饼了。”
“是。”二人躬身行礼,然后退了下去。
“赵子勋留下。”建武帝补了一句。
赵子勋停了下来。
建武帝一边走,一边向赵子勋问道:“这一向你身子骨还好吧?”
赵子勋:“劳陛下惦记,臣这一向还好,就是伤了点风,晚上睡得也不安稳.”
建武帝:“朕也一样呀。白天还好,一到晚上就咳嗽,夜夜睡不安稳,连续好几夜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再不能睡了朕能明显感觉身子虚弱了不少.”
赵子勋听到这里,连忙拱手道:“请陛下保重龙体!”
建武帝深深地叹了口气:“很多人都认为当皇帝是乐事,可据朕看这是天下
赵子勋只是望了一眼皇帝,将双眼垂了下来。
一阵强烈的孤独感袭了过来,建武帝心中一酸,沉默了一阵子,接着说道:“朕原本还想让你再历练历练,如今朝局突变你先担任内阁次辅,怎样?”
赵子勋简直懵了,怔在那里一动不动。
戴权温言提醒:“次辅,谢恩吧。”
赵子勋这才醒来,扑通一声跪了下去,急忙答道:“臣叩谢陛下天恩!”
建武帝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起来吧,起来说话.”
赵子勋叩了个头,这才站起来。
建武帝:“关外的首领贵族快要入京了。接下来,朕要安心将养,为西山狩猎做准备。所以,朝廷的事你要替朕盯着。有你在,朕放心。”
赵子勋:“是。”
“天色不早了,回去陪家人过节吧。”
“是。”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建武帝问道:“今儿文渊阁是谁当值?”
戴权:“是李守中。”说着,走过来把披风给他披上。
“李守中?”
建武帝抬头望了望天上的月亮,想了想:“走,去文渊阁。”
一轮橙黄的月亮斜挂在大观园嘉荫堂的飞檐上,静静地照着。
此时大观园正门大开着,门洞倒厦滴水檐下吊着羊角大灯,各处的灯笼早已点亮,将园内照得灯火通明。
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
薛姨妈、薛宝钗、薛宝琴和李婶母女仨以及林家的女眷皆在里面候着。
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净手上香拜月,等贾母拜完,邢夫人、王夫人、林黛玉等贾家女眷才跪下来一起拜月,贾琥、贾赦和贾政等人全都站立一旁。
民间有句谚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男人是不拜月的。
中秋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一家人一起吃团圆家宴,赏月。
往年都是用屏风隔开,女眷坐里间,爷们坐在外面,一起吃饭赏月。
今年多了林家,林家的爷们不可能同贾家的女眷坐在一处,同样贾家的爷们也不能同林家的女眷坐在一处。
所以,今年的中秋家宴分在两处,贾母领着女眷在大观园吃饭赏月,男人全都在会芳园,当然,大脸宝是特例。
拜完月,贾母便说道:“你们去吧。好好招待亲家,不可轻忽了他们。你们都不在,她们姊妹今年也能放开了,不像往年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