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侯门庶子
  4. 第六十五章献策
设置

第六十五章献策(1 / 2)


郑邦承说道:“我本钱深厚?什么本钱。”

贺重安说道:“郡王他老人家啊?不管郑叔闹出什么事情。都必须要陛下处置。只要郑叔占住了理,就可以使劲做事。有郡王兜底。”

“郑叔觉得,枢密院这么大,真一点错处就没有。郑叔只需找到一个错处,抓住不放。往深里挖,纵然陛下问起,也是为国为民,清理积弊。”

“镇国公也拿你没有什么办法。”

“他们如果不阻拦,郑叔自然可以将这些犯错的人给清理了。换上自己的人。郑叔在御前侍卫这么多年,难道没有几个得力人手。纵然郑叔没有,写信去南海,难道还调不来几个人吗?”

“他们如果阻拦。将事情闹大。闹得不可开交。自然也是牛孝卿无能,管不住下属。派人造声势,请当世第一名将,南海郡王入京,也就水到渠成了。”

贺重安看来,郑邦承也太老实了。

郑邦承郡王世子,自带不破金身,根本不用什么计较。直接砸就行了。

郑邦承本来心里就憋屈------他也是顶级权二代,在哪里都人热奉承着。

除却皇帝之外,谁也没有给郑邦承这么大的委屈。

郑邦承本来就想要报复。只是觉得如坠泥泽中,不知道从何下手。

而今贺重安支了招,进可攻,退可守,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大不了搞砸了,叫家长。

他对自己老爹是有绝对信心。

“只要自己老爹枢密院一任做下来。将来轮也能轮到我。”郑邦承心中想到。

枢密使一直在开国八公里面转。

不仅仅是因为潜规则。更因为门生故吏的影响力。

别人来根本不管用。

郑邦承决计不怀疑他爹的手段,只要一任枢密使做下来。郑家的影响力。就会深深嵌入枢密院。

“啪。”郑邦承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说道:“重安,你说,该怎么办。”

贺重安说道:“还请郑叔将咸阳宫学各种公文让我看看,我才能找到具体的突破点。”

“好。”

郑邦承这一点权力还是有的。立即派人将咸阳宫学之前各种公文拿过来,给贺重安。

于是,在嘉成四十六年新年,贺重安白天,迎来送往。在贺家姻亲面前刷脸。晚上挑灯夜读,将咸阳宫学各种规章制度,内部公文细细读一遍。

这些东西从明面上来看完全没有问题。

贺重安凭借本能,就知道这东西是经过加工的。这墨迹都是新的。

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郑邦承一句话,加班了许久。

但这难不倒贺重安,贺重安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突破点,用红笔圈上:入学选拔。

年后。

贺重安再次来拜见郑邦承,郑邦基在一旁作陪。郑邦承看到这一句话。说道:“这是?”

“这就是破局所在。”

“我查过典籍,咸阳宫学的选拔,一般都是开国八公一言可决,但明面上的流程,却是宫中派人选拔。”

“选拔只有笼统一句话,选拔各家子弟才能俱佳者入学。”

“谁选拔?没说。”

“什么是各家?”

“就是家中有爵位的。”

“什么是子弟?”

“年在十五到十八岁之间。”

“至于才能俱佳。”

“我查过一次明宗皇帝,在猎场有意,令贵族子弟射猎,以猎物多少,选拔入宫学的名额。宣宗皇帝时,西北生乱。正逢咸阳宫学选拔子弟,就以此为题考教子弟。有数位子弟脱颖而出。没有入学,直接去了西北。后都名列一方大将。”

“没有统一标准。”

贺重安对这种情况也很眼熟。

那就是权贵子弟专用通道。这种通道最大的特点,就是标准含糊。比如推荐信,什么比赛金牌,等等。

而夏朝做得更过分,根本没有标准。上面想让谁上谁就上。

明宗皇帝当初设这个渠道,本质上就是为了收开国八公的私兵给的安抚。

这也是为什么在设在皇宫内的宫学,反而是枢密院管的。

这就是历史遗留问题。

“重安,你到底想说什么。如何从其中破局?”郑邦承好像听明白了。又好像不明白。

贺重安说道:“无他,郑叔可以直接上书朝廷,或者直接求见陛下。重新制定咸阳宫学入学之法?”

郑邦承皱眉,说道:“这有什么好处?”

“郑叔。”贺重安说道:“南征勋贵在京的有多少家?”

郑邦承摇摇头说道:“南征叔伯们,大多是水师出身。多在沿海驻扎。在京城根本没有几个。”

“这就说明,郑叔想要在枢密院成事,必须拉拢一批京城勋贵。”贺重安说道:“开国八公,把持咸阳宫学的名额。谁家子弟想要入学,必须走他们的门路。”

“而今郑叔重新制定规则,公平公正,择优录取。让各家子弟都有机会。他们依靠郑叔制定的规则入了咸阳宫学,将来天然就是郑叔的人。”

“有这一批人支持,再拉拢他们的父母。郑叔在京城就有了根基。”

“开国八公乃是开国勋贵之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