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41
大齐仁宣十七年,盛夏。
正值扬州的褥暑天气,好在此时尚是清晨,院中又被浓浓绿荫遮蔽,倒也算不上太热。两只灰雀栖在不远处的房檐上,盯着屋中捧着书跟着先生诵书的学子,交头接耳,似是也能听懂半分。
“小宓,今日来这么早?”
沈宓听见这阵温润的嗓音,从那两只叽叽喳喳的灰雀身上撤回目光,循声望过去,唤她之人,不是苏行简还能是谁?她提起裙子拾阶而上,笑着应了苏行简:“醒得早,便来得早,子由兄今日不在扬州府衙处理公务,怎么也有空过来府学这边?”苏行简往一旁的香炉中添了沉香,又盖上盖子,朝沈宓温温一笑:“最近也没有很多事,正好来听听我们沈老师给这群学子教书道。”“不过是略通一二,子由兄还是莫要再折煞我了。"沈宓也不同苏行简过多拘束,随意坐进他旁边的圈椅里。
沈宓刚来润扬一带时,脱离了曾经太子良娣的身份,苏行简一直对她以沈姑娘相称,她也对苏行简以官职称呼,但时间久了,总是生疏,于是苏行简便让她称呼自己的表字“子由”。
但女子小字只能由父母至亲以及夫婿才可称呼,她告诉苏行简自己的小字终究不妥,于是便取了个折中的法子,让苏行简像之前皇后唤她时那样,直接称呼她为"小宓″。
苏行简为她沏上茶,将汝窑瓷茶盏推到她面前,“那群学子若知晓隔三岔五来给他们教授书道的沈娘子,是当世书道第一的卢公的学生,只怕要跟着你去润州,缠着你请教书道了。”
沈宓初来润扬一块的时候,找到了母亲家中当年的故居,用从东宫带出来的银钱找人修缮了,住回了母亲曾在润州的故居,但从汴京出来时,逃得匆忙,又怕一路上携带太多金银细软被歹人盯上,等修缮完母亲故居时,已经不剩多少钱,她若要长久地在润州生活下去,总不能靠着这点钱坐吃山空,于是便在润州城外开了间茶肆,盈利一二,可以维持她和翠微的日常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销便可至于开一间茶肆,也是完成父兄的遗愿。父兄在世时,曾说若在城外郭内有一些茶肆,可供来往行旅之人休憩,便是再好不过,在他们最后一次出城征占战时,也决定好等这次凯旋,便着手去办此事,只可惜,他们再也没能回来,她当时虽有心完成此愿,但年岁太小,加上母亲听闻丈夫和儿子都战死沙场的消息后,更是一病不起,是以她也没机会去做这件事。直到四年前来了润州,有钱有闲有心力,正好可以将一间茶肆经营起来。左右是方便往来之人歇脚,所以她并没有选多名贵珍稀的茶品,只准备普通布衣能享用起的茶叶。她点茶的功夫很好,平日翠微跟着负责为喜欢喝散茶的客人沧茶,她则为口味稍挑剔一些的客人点茶。散茶点茶俱有,茶肆又设在润州城郭,也吸引了不少来来往往的客人。
后来苏行简调任差遣扬州知州,有一回见到她临帖,问她可认识卢琳,对于苏行简她也没什么隐瞒的必要,遂承认自己曾当过卢琳两三年的学生。苏行简敬佩卢琳,也欣赏她的才情,于是盛情邀请她去扬州府学给府学中的学子教授书道,俸禄按照其他夫子的双倍结。沈宓起初不愿,毕竟本朝对女子的规训略严,更何况是去府学给一群学子教授书道?且若要在扬州府学给这些学子教授书道,那便要在扬州安家,但她舍不下刚开起来的茶肆,也舍不下母亲在润州的故居。但苏行简却说只要她愿意来,可以不必像其他夫子一样日日都来,每隔五日来教一次便好,他也不会让其他夫子对此有意见。沈宓有些犹豫,毕竞她能顺利离开汴京,在润州有了与从前不一样的人生,多亏了苏行简帮忙,她总归是欠着苏行简的人情的,见苏行简如此盛情邀请,她也不好拒绝,便答应了苏行简先试试看。等真正在扬州府学给这些学子教授书道时,她却意外发现这些学子从未因她是女娘之身便轻视她,反倒对她分外尊重,一口一个“沈老师",时间久了,她也很开心自己的才情能在这里被认可,自己也不必像从前在东宫那样讨好顾湛,讨好皇后,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无论是府学的学生,还是其他的夫子,都对她尊重有加,于是这份人情一承,便是四年。沈宓将思绪从过往的事情中抽出来,对苏行简的夸赞之语,只是笑而不答。也正是他们说话的这会儿,对面学堂中的诵书声渐渐停下来,取而代之的是谈笑喧闹声。
三五成群的学子挤着从学堂里出来,都是些十几岁的青年,穿着白色的学子澜衫,头带方巾,一副朝气蓬勃的模样。沈宓望着他们,也轻轻弯起唇。
父兄战死那年她十五岁,嫁给顾湛那年她十八岁,逃出东宫时,她正好二十岁,如今四年飞逝而过,她已二十四岁。经历许多事情后,她难以回到少女时代的纯真明媚,待人待事也多少淡了些,但每每看到这些年轻的学子,总是会回想起十年前自己也是这样鲜活的模栏苏行简的视线一直若有若无地落在她身上,看见她捧着茶盏笑,道:“起先我还担心你排斥给他们教书道,毕竟小孩子总是闹腾,如今看来,小宓也很喜欢他们。”
他如今已过了而立之年,看着这群十五六岁的学子,倒也真容易将他们看作小孩子。
沈宓轻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