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4. 第五十三章 杜牧的仕途沉浮: 26岁中进士
设置

第五十三章 杜牧的仕途沉浮: 26岁中进士(2 / 3)


的风光,想起在弘文馆熬夜查资料的日子,想起“削平藩镇”的理想,现在却要去一个连朝廷都快忘了的“荒郡”,这落差,比从山顶跌到谷底还难受。

外放“荒郡”不躺平:建学堂、禁佛寺,他在黄州池州干了实事

要是换了别人,到了黄州这种地方,可能就破罐子破摔了,杜牧不一样——他没忘了母亲说的“别忘了初心”,也没忘了是杜佑的孙子,就算在“荒郡”,也得干出点样子来。

刚到黄州,他没先去刺史府歇着,而是带着随从在城里城外转了三天。转完之后,他发现黄州最大的问题不是穷,是“没教化”——城里连个正经的学堂都没有,小孩大多不识字,百姓遇到事不知道找官府,反而去求神拜佛,有些和尚还借着“念经”的名义骗百姓的钱。

杜牧心里有了主意:先建学堂,再整肃风气。

建学堂得花钱,黄州的官府库里没多少钱。杜牧就把俸禄拿出来一部分,又找城里的乡绅募捐:“各位乡亲,孩子是黄州的将来,要是他们不识字,将来还是要受穷受欺负。咱们建个学堂,让孩子能读书,不好吗?”

乡绅们一开始不乐意,觉得这是“瞎折腾”,可杜牧天天上门跟他们聊,还说要把爷爷杜佑的《通典》抄一份放在学堂里,让大家看看“读书能懂道理”。慢慢的,有乡绅被说动了,开始出钱出物。

没过多久,黄州的孔子庙就扩建好了,旁边还盖了三间学堂,杜牧亲自挑选了几个识字的秀才当老师,又规定:黄州的孩子,不管家里有钱没钱,都能来上学,学费全免。

开学那天,学堂里挤满了人,小孩们穿着新洗的衣服,手里拿着杜牧送的毛笔,眼里满是好奇。杜牧站在孔子像前,跟孩子们说:“读书不是为了当官,是为了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将来能当个好人,能帮家里、帮黄州。”

除了建学堂,杜牧还在黄州整顿吏治——之前有些小吏借着收赋税的名义欺负百姓,杜牧就亲自去乡下核查,把多收的赋税还给百姓,还把欺负人的小吏革了职。百姓们都说:“没想到来了个这么实在的刺史,咱们黄州有救了!”

后来杜牧又被调到池州当刺史,池州比黄州强点,但也有个大问题:佛教寺庙太多了。那会儿晚唐的和尚特别多,好多寺庙占着大片的好地,却不用交税,还天天让百姓捐钱“修佛塔”,百姓本来就穷,再被这么折腾,日子更过不下去了。

正好那时候唐武宗下了命令,要禁毁佛教,说佛教“蠹耗生灵”(就是坑害老百姓)。别的地方官怕得罪和尚,都敷衍了事,杜牧却真干了——他亲自去查池州的寺庙,把那些占着地不干活、专门骗钱的寺庙拆了,把寺庙的土地分给百姓种地,还让年轻的和尚还俗回家,要么种地要么学手艺。

有人劝他:“刺史大人,别这么较真,和尚们背后有人,小心他们告你状。”杜牧却摇摇头:“我不管他们背后有人没人,百姓都快没饭吃了,我不能看着和尚们欺负人。”

在池州的日子,杜牧还修了水利——池州经常闹水灾,他就组织百姓挖水渠、修堤坝,让百姓的田地能浇上水,收成好了不少。有次他去乡下看堤坝,百姓们拉着他的手,递给他刚煮好的红薯:“刺史大人,要是没有你,咱们今年又得饿肚子了。”杜牧咬着红薯,心里暖暖的——虽然不能在京城实现“削平藩镇”的理想,但能在地方让百姓过好点,也没白当这个官。

那段时间,杜牧虽然身处“荒郡”,却写了不少诗,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看起来是写风景,其实是写他在池州的日子——虽然远离朝堂,但能和百姓在一起,能做实事,心里也踏实。

献策被用却难圆梦:《战论》说得对,藩镇还是平不了

杜牧在地方干得风生水起,消息传回长安,连之前排挤他的李德裕都注意到了——李德裕虽然是李党,可也不是完全没脑子,他知道杜牧有本事,尤其是在军事上有想法。

那时候唐朝的藩镇问题越来越严重,河北的藩镇又开始作乱,朝廷派去的军队打了好几次都输了,李德裕急得睡不着觉,就想起了杜牧写的《战论》和《守论》。他让人把这两篇文章找出来,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越觉得杜牧说得对:“之前就是没按杜牧说的改革军事,才打不过藩镇!”

没过多久,李德裕就向朝廷建议,采用杜牧在《战论》里提的策略:整顿军队,挑选能打仗的将军,再安抚藩镇治下的百姓,让藩镇失去民心。朝廷同意了,还下了命令,让杜牧回长安,协助李德裕处理军事事务。

杜牧接到命令的时候,正在池州的堤坝上跟百姓聊天,听到“回长安”三个字,他愣了半天——他以为这辈子都回不了长安了,居然有机会回去,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心里又激动又忐忑。

回到长安后,李德裕亲自见了杜牧,俩人没提之前的党争,只聊军事。李德裕说:“杜牧,你在《战论》里说的‘兵贵精不贵多’,我觉得很对,接下来就靠你帮朝廷出主意了。”杜牧点点头,把自己这些年在地方观察到的情况,还有对藩镇的新想法,一股脑全说了出来。

那段时间,杜牧天天泡在兵部的档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