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问“掌柜的,难道读书好,真的没用吗?”
掌柜的摇了摇头“不是没用,是这世道,太现实了。”
“与世参差”也不低头把书读成精神靠山,越挫越勇
韩愈没考上科举,他没回老家——他不服气,他觉得写得不差,没遇到“识货”的人。他决定留在长安,继续读书,明年再考。
可留在长安,得有钱吃饭、住店。他带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只能找活计——他给人抄书,抄一页能赚几个铜钱;他给人写碑文,写一篇能换两斗米;有时候实在没钱了,就去城外的山上挖野菜,煮野菜粥喝。
有一回,他连续三天喝了野菜粥,饿得头晕眼花,抄书的时候,笔都握不住。掌柜的看他可怜,给了他一个馒头,他狼吞虎咽地吃了,然后又坐在桌子前,继续抄书。掌柜的问他“小伙子,这么拼干嘛?回老家找个活计,不比在这儿受苦强?”
韩愈咬着馒头,说“掌柜的,我不能回去。我答应过嫂子,要考上科举,要让她过上好日子。而且,我相信,读书肯定有用,只是时候没到。”
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每天读书读到深夜。客栈的油灯贵,他就等到月亮出来,借着月光读;买不起新书,他就把带来的旧书翻来覆去地读,《论语》《孟子》《荀子》,他都能背下来了,还在书页上写满了批注。
有时候,隔壁的举子会嘲笑他“韩愈,别读了,再读也考不上,还是早点回老家吧!”他听了,不恼也不辩,只是把书翻得更响——他知道,跟这些人争辩没用,只有考上科举,才能证明自己。
他还坚持写文章,不管有没有人看,他都写。他写《原道》,阐述自己的儒家思想;他写《原性》,讨论人性的善恶;他写《送李愿归盘谷序》,借别人的故事,表达自己“不慕荣华、坚守本心”的志向。
这些文章,他都小心翼翼地收在书箱里,他相信,总有一天,这些文章会被人看到,会被人认可。
有一回,他在书铺里看书,遇到一个老秀才,老秀才看他看得入迷,就跟他聊起来。韩愈说起自己的经历,说起自己的志向,说起“与世参差”的迷茫。
老秀才听了,拍了拍他的肩“年轻人,‘与世参差’不是你的错,是这世道的错。可你要记住,越是‘与世参差’,越要坚持本心。书读多了,心里就有底气,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扛过去。”
韩愈听了,心里豁然开朗——是啊,读书不仅是为了考科举,更是为了给自己找个精神靠山。在长安,他没钱、没人脉、没背景,可他有书,有书里的道理,有书里的勇气,这些就够了。
从那以后,他更坚定了——不管长安的世道多现实,不管科举多难考,他都要坚持下去,用读书证明自己,用文章表达自己。
他在《出门》里接着写
“出门无所之,归卧南山陲。前有猛虎啸,后有饿狼追。磨牙吮血声,振耳惊心神。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
——出门不知道往哪儿去,不如回到山里读书;就算前面有猛虎,后面有饿狼,只要打开书,就能和千年的圣人相遇,心里就不怕了。
这首诗,不是他的“抱怨”,是他的“宣言”——就算理想撞碎在现实里,就算“与世参差”,他也不会低头,他要把书读成精神靠山,在长安,在这乱世里,硬生生闯出一条路来。
长安的日子还长这次的“碰撞”,是后来的“底气”
韩愈在长安待了整整四年,考了三次科举,都没考上。直到24岁那年,他才离开长安,去了宣武节度使董晋的幕府里当幕僚——不是他放弃了科举,是他需要先找个地方谋生,攒点钱,再回来考。
离开长安那天,他背着旧书箱,站在东门外,回头看了看那座巍峨的城门,心里没有了当初的迷茫,只有坚定。他知道,这次初入长安的经历,虽然充满了挫折和痛苦,却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但不能因为现实残酷,就放弃理想;
——读书不仅是为了考科举,更是为了给自己找个精神寄托,找个底气;
——“与世参差”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合群”,放弃自己的本心。
后来,韩愈在35岁那年,终于考上了科举,又经过几年的打拼,成了唐朝的文坛领袖,提出了“古文运动”,写下了《师说》《进学解》等千古名篇,实现了“读书经世”的志向。
他在《进学解》里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写的就是他初入长安时的经历——正是因为“勤”,他才能在困境中坚持读书;正是因为“思”,他才能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本心。
如果没有初入长安的这次“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韩愈可能还是那个只知道死读书的穷小子,不会有后来的深刻,不会有后来的坚持,更不会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长安的那四年,就像一块磨刀石,把韩愈这块“璞玉”,磨得更加锋利;就像一场大雨,把他心里的“迷茫”,冲刷得更加清明。
现在再读韩愈的《出门》,读“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我们能感受到他当时的茫然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