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4. 第六十七章白居易从“草烧不尽”到写尽人间
设置

第六十七章白居易从“草烧不尽”到写尽人间(2 / 3)


进士考试,信心满满地去,结果落榜了。

落榜那天,他站在长安城的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心里又酸又涩。他想起母亲在符离盼着他的消息,想起这些年熬夜苦读的日子,忍不住写了首诗“慈亲倚门望,不见眼中人。”——“母亲还在门口盼着我,我却没能让她看到我中榜的样子。”

换别人,可能就放弃了——毕竟16岁就成名,现在落榜,多没面子?白居易没放弃。他回到符离,把自己关在小屋里,重新复习,连过年都没怎么出门。有人劝他“你都这么有名了,不如找个官员推荐你,何必非要考科举?”他却摇头“靠推荐来的官,不踏实;我要靠自己的本事,考上去,这样才能有底气做事。”

就这么熬了一年,29岁的白居易再一次走进考场。这一次,他没让自己失望——他考中了!而且还是“同榜进士中最年轻的”。

放榜那天,他和其他中榜的人一起去长安的曲江池庆祝,还写了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字里行间都是藏不住的开心,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开心背后,是多少个熬夜苦读的夜晚,是多少次忍住想放弃的冲动。

从16岁成名到35岁真正“站稳脚跟”(中进士后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当官),这19年里,白居易没靠“名气”走捷径,而是像野草一样,“枯了又荣,荣了又枯”,在挫折里一点点熬。

也正是这19年的磨砺,让他从一个“有灵光的少年诗人”,变成了一个“懂人间的成熟作家”——他不再只写“野草的生命力”,而是开始写“人的生命力”,写那些在苦难里挣扎却不放弃的普通人。

从“草”到“民”磨砺出来的“现实主义大佬”

中进士后,白居易当上了官。他没像别的官员那样“一心往上爬”,反而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写老百姓的事”上。他说过一句话,后来成了中国文学的“金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写诗,不是为了装文雅,是为了反映当下的时代,是为了记录老百姓的故事。”

而这句话的背后,正是他一辈子的“磨砺”在支撑。

比如他在长安当“左拾遗”(类似谏官,负责给皇帝提建议)时,看到朝廷里有人贪赃枉法,看到老百姓因为赋税太重活不下去,就写了《秦中吟》十首。

其中《轻肥》里写“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把官员们奢侈享乐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接着又写“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一边是官员吃山珍海味,一边是老百姓饿到吃人——这种强烈的对比,直接戳中了当时社会的“痛点”。

有人劝他“你这么写,会得罪人的,小心丢了官!”白居易却不怕“我当这个官,就是为了替老百姓说话;要是连话都不敢说,这官当得还有啥意思?”

后来,他果然因为写这些“敢说话的诗”被贬官了——被贬到江州(现在的江西九江)当司马。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挺大的“打击”从长安的京官,变成地方上的小官,远离家乡,还被人排挤。可他没像别的被贬官员那样“怨天尤人”,反而在江州写出了另一首“千古绝唱”——《琵琶行》。

《琵琶行》里最有名的一句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啥这句诗能流传千年?因为白居易写的不是“自己的委屈”,而是“所有人的委屈”。他在江边听到琵琶女弹的曲子,想起自己的遭遇,更想起那些和琵琶女一样“命苦”的人琵琶女年轻时是“名满京城的歌女”,老了却“嫁作商人妇,独守空船”;而年轻时是“名满长安的诗人”,现在却“被贬江州,壮志难酬”。

这种“共鸣”,不是凭空来的——是他早年颠沛时,见过太多“沦落人”;是他落第时,体会过“不得志的苦”;是他当官后,知道“底层人的难”。所以他写“同是天涯沦落人”时,才那么真诚,那么让人共情。

而更难得的是,被贬江州后,白居易的“野草精神”又一次体现出来——他没被“打击”打垮,反而更关注民生。他在江州修水利、办学校,还写了很多关于农民生活的诗。

比如《观刈麦》里,他写自己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为一个官员,他没觉得比农民“高人一等”,反而因为不用种地还能拿俸禄,而感到愧疚。这种“接地气”的态度,在古代官员里,真的很少见。

后来白居易又被调回长安,还当到了刑部尚书(类似现在的司法部长)。不管官当多大,他始终没忘自己的“初心”——写老百姓的事。

他写《新丰折臂翁》,记录一个为了躲避兵役而打断自己手臂的老人;他写《杜陵叟》,为被官府欺压的农民鸣不平;到了晚年,他退休后住在洛阳,还写《饱食闲坐》,提醒自己“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不能因为吃饱了没事干,就像那些养尊处优的鹤一样,忘了老百姓的苦。”

白居易一辈子,就像他写的野草少年时被“长安米贵”的现实“烧”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