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4. 第七十二章 白居易归隐:活成最从容的样子
设置

第七十二章 白居易归隐:活成最从容的样子(2 / 3)


白居易没把寺庙当成“私人财产”,反而跟老和尚说“这庙是给百姓修的,以后不管是谁,来烧香都不用给钱,要是有穷人来讨饭,你们也得给口饭吃。”老和尚点点头,说“您放心,我一定照做。”

后来,白居易干脆在香山寺旁边盖了间小屋,经常住在那里。早上,他跟着老和尚一起念经;上午,他在寺里的书房写写诗;下午,他跟来烧香的百姓聊天,听他们讲家里的事;晚上,他就坐在院子里,看着月亮喝几杯酒。

他还把诗稿整理好,刻在香山寺的石头上,叫《香山寺诗集》。有人问他“您为啥要把诗刻在石头上?”他说“我老了,说不定哪天就走了,把诗刻在这里,将来百姓来烧香的时候,能读读我的诗,知道我曾经来过,也算是没白活一辈子。”

九老会八个老头一台戏,把酒言欢忘官场

香山寺修好后,白居易没闲着,觉得光自己喝酒写诗太无聊,就想找些老朋友一起热闹热闹。他想起洛阳城里还有几个跟自己一样退休的老头,都是当年在官场摸爬滚打过来的,现在都闲在家里,于是就挨个上门邀请,组了个“九老会”。

“九老会”的成员有八个老头(加上白居易一共九个)有曾经当过宰相的胡杲,有当过刑部尚书的吉皎,有当过刺史的郑据,还有几个退休的文人。这些老头最小的74岁,最大的89岁,都是经历过风浪的人,凑在一起,没有官场的客套,只有老伙计的亲近。

他们第一次聚会是在白居易的小院子里,那天正好是冬天,下着小雪。白居易提前酿好了米酒,炖了羊肉,还炒了几个小菜,摆在堂屋的旧木桌上。八个老头一进门,就围着桌子坐下来,不用人劝,拿起酒杯就喝,拿起筷子就吃,跟自家兄弟一样。

胡杲老爷子喝多了,拍着桌子说“想当年我在长安当宰相,也跟白居易一样,敢跟皇帝提意见,后来还是被贬了!现在想想,那些破事算啥?不如跟老伙计们喝喝酒、写写诗痛快!”

白居易笑着递给他一杯酒“老哥哥,现在不提那些烦心事,当下只管喝酒!你看我这新酿的米酒,甜得很,多喝点。”

吉皎老爷子也跟着说“我以前在苏州当刺史,还跟白居易一起挖过河呢!那时候他挽着裤腿,踩着泥巴,跟民工一样干活,我就知道他是个实在人。”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起年轻时的事,有笑有泪——聊起被贬的委屈,有人抹眼泪;聊起帮百姓做事的开心,有人拍桌子;聊起现在的闲适日子,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

从那以后,“九老会”每个月都聚会一次,有时候在白居易的院子里,有时候在香山寺,有时候还会一起去龙门石窟爬山。春天,他们一起去看牡丹花,在花丛里写诗;夏天,他们一起去伊河边钓鱼,在树荫下喝酒;秋天,他们一起去山上摘野果,在秋风里聊天;冬天,他们一起围着火炉,听着雪声唠嗑。

有次他们去龙门石窟,看着那些佛像,白居易说“这些佛像在这里待了几百年,见过多少朝代的兴废,咱们这点官场沉浮,算得了什么?”胡杲老爷子点点头“是啊,人这一辈子,就像这佛像前的香烛,烧完了就没了,不如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他们还把聚会时写的诗整理起来,编成了一本《九老会诗》,刻在石碑上,立在香山寺里。现在去香山寺,还能看到这块石碑,上面的诗虽然简单,却满是老伙计们的真情实感。

“九老会”的日子,让白居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不用再管朝堂的事,不用再为百姓的苦发愁,只需要跟老朋友们一起,把酒言欢,写诗取乐。他在诗里写“九老相顾成一笑,百年谁肯负光阴?”——九个老头互相看着笑,一辈子谁愿意辜负好时光呢?

诗里的哲思从“绿蚁新醅酒”到“半江瑟瑟半江红”

晚年的白居易,诗风彻底变了——没有了《卖炭翁》的锋芒,没有了《琵琶行》的委屈,只有返璞归真的闲适和通透。他的诗里全是洛阳的日常新酿的米酒,红泥小火炉,傍晚的江水,秋天的枫叶,还有跟老朋友的聚会。可就是这些日常,藏着他最深刻的生命哲思。

先说说《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诗太家常了,就像邻居大爷在喊你喝酒。“绿蚁新醅酒”是刚酿好的米酒,上面浮着一层绿色的泡沫,看着就新鲜;“红泥小火炉”是用红泥做的小炉子,烧着炭火,暖乎乎的;“晚来天欲雪”是傍晚要下雪了,外面冷冷的;“能饮一杯无”是问朋友“能来喝一杯吗?”。

别觉得这只是首喝酒的诗——外面天寒地冻,屋里却有暖炉和热酒,这种“冷”与“暖”的对比,藏着白居易对生活的热爱。他经历了官场的冷,经历了贬谪的苦,现在终于找到生活的暖——一杯热酒,一个朋友,一个暖炉,就足够了。这不是消极避世,是懂得珍惜眼前的美好。

刘禹锡是他最好的朋友,俩人都经历过贬谪,晚年在洛阳重逢,感情更深。有次刘禹锡来他家喝酒,外面下着雪,白居易就写了这首《问刘十九》,刘禹锡看了,立马回了首诗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