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不时带领属吏,考察了各行各业。手工作坊、农田桑园,河道丘陵,到处留下他们的足迹。在考察中发现问题,荀子都能想出办法解决。经过一段时间,兰陵被治理的百业昌盛,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有一天,荀子带领属吏出西门,一路上丘陵起伏,兰草随风摇曳,清香扑面而来;远见蓝天白云之下,文峰山浓苍重翠,展示着清秀的容颜。
他对属吏说:“这山原名神峰山。鲁国贤臣季文子,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他死后被葬在这里。人们为了纪念季文子,便把这山改名为文峰山了!”
一行人登上文峰山,真的山清水秀,景色绝佳。只见山间古木参天,山谷溪流潺潺,峭壁怪石嶙峋,上面盘藤冉枝。行在山间小径,一路弯弯曲曲,真有曲径通幽之妙。他们来到季文子的墓前,摆好了各色祭品,郑重地祭奠了这位贤臣。荀子看着墓前的两株银杏,那满树的镶金叶片,好像墓主人格散发出的光辉。荀子想:人终究要死的,而美好德行会生生不息的。
在返回衙署途中,荀子忽然有个想法:这么个幽静之处,如建筑一座书院,招聚生徒讲学,岂不有似稷下学宫了吗!
他为自己想法而兴奋,忍不住告诉了属吏,大家也都觉得很好。
他们说:“如果建起一个书院,肯定不少人慕名而来呢!”
荀子是个急性子人,有了想法便马上实施。很多建筑材料是现成的,山里的石材、木材是上好的。衙署请来了能工巧匠,不消半年的时间,便建成了一座精致的院落。荀子看了非常欣喜,把带来的简册都搬到这里。他一半时间在衙署处理政事,一半时间来书院读书写作。
大儒荀子做了兰陵令,又建了文峰书院。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不断有人慕名来到兰陵,愿意投在荀子门下学习。
会稽人陈嚣来见荀子,操着一口南蛮鴃舌之音,跪着请求拜荀子为师。荀子见他聪明伶俐,答应让他留下来学习。
上蔡人李斯来见荀子,给先生献上了两口袋上好的粟米,请求留下来随先生学习。荀子见他有三十多岁,感觉年龄有些偏大了,便有些犹豫不决。李斯见状,跪着再三诚恳乞求,不答应竟不肯站起来。
荀子见他态度坚决,便勉强把他留下,准备考察一段再做定夺。
原来,李斯在来兰陵之前,在上蔡做个小吏,掌管着地方的仓廪事务。他白天到衙署做事,晚上回到家里休息,偶尔有了空闲时日,便带着两个儿子到东门外遛遛狗,捕捕鸟,打打野兔子。假如不是有一件事情的触动,那他也许就这样度过一生了。有一天,他内急去上厕所,看见厕所有只老鼠在吃屎,老鼠看见有人进来,就惊慌失措地倏然逃跑了。李斯忽然想到仓廪中的老鼠,它们住在仓廪中,吃着屯积的粟米,也不必担心有谁来惊扰它们。同样都是老鼠,可遭遇竟如此不同。李斯不禁慨然叹息说:“人如同老鼠一样,能不能有出息,也是由环境决定的啊!”
于是,李斯不再安心于小吏生活,他想办法要改变自己的环境。可是,自己出生在社会底层,做个小吏已经很不容易了,哪里还有机会飞黄腾达呢?他想起“学而优则仕”的话来,便打算通过求学来提高自己。这时,正好听说大儒荀子来到兰陵,还办了个书院,便想到荀子门下学习。他把自己的打算跟家人说了,却遭到家人一致反对。李斯不甘心平庸地度过这一生,便不顾家人的坚决反对,毅然把小吏给辞掉了,来到兰陵拜荀子为师。
荀子授徒以仁义思想为本,保持着儒家的基本特征。
当时,大国逐鹿中原,都以实力争雄,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而荀子讲学论理,开口闭口仁义道德,难免让弟子们产生了不少困惑。
有一天,陈嚣问荀子说:“先生谈论兵法,常以仁义为根本。仁就是爱护别人,义就是遵循道理,然而为什么还要用兵打仗呢?大凡用兵打仗,都是为了争夺利益的吧。 ”
荀子回答说:“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仁就是爱护别人;因为爱护别人,所以憎恶别人危害人们。义就是遵循道理;因为遵循道理,所以憎恶别人扰乱人们。用兵打仗是为了禁止强暴而消除危害的,并不是为了争夺利益。所以,仁义的军队,驻扎的地方便得到治理,经过的地方便得到教化,就像降下了及时雨,没有人不高兴的。所以,尧帝讨伐驩兜,舜帝讨伐有苗,大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文王讨伐崇伯,武王讨伐殷纣,这四帝两王,都是以仁义的军队而纵横天下的。所以,近处的人亲近他们的善良,远处的人仰慕他们的美德,兵器不沾到血迹,远近都来归服他们。道德达到这种程度,影响就会遍及四面八方。”
陈嚣听了,感觉先生的论述还是很高明的。
李斯一直关注着天下大事,对秦国的兵强国盛很有兴趣。听了先生仁义之师的论述,便忍不住提出了不同意见。
李斯说:“秦国四世取得胜利,在天下兵力最强,威震诸侯各国,他们并不是靠仁义取胜的,只是便利行事罢了。 ”
荀子回答说:“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你所谓的便利,是不便利的便利;我所谓的仁义,是最大便利的便利。那仁义,本来是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