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4. 第276章 太子姜胤的身份暴露(6K大章)
设置

第276章 太子姜胤的身份暴露(6K大章)(1 / 4)


在刘晏离开后不久,太子姜胤走到姜天骄身边坐下,他一脸兴奋说道:“父皇,最近儿臣伪装成平凉侯之子,到处在洛阳城中微服私访,意外打听到很多地方的课丁实际税额大幅降低,尤其是在江淮地区降得最多。”

姜天骄嘴角勾起洞察先机的弧度,他站起身来微笑道:“胤儿,你跟朕来!”

“是,父皇!”

姜胤同样跟着站起身来。

姜天骄踱步至悬挂在殿中的巨大舆图前停下,他伸手指着舆图说道:“胤儿,你可有注意到大夏跟前唐有何区别?”

姜胤毫不犹豫脱口而出:“父皇,区别在于前唐定都在长安,而我大夏定都在洛阳,只不过这跟课丁实际税额大幅降低又有什么关系?”

“这关系大得很呢!”

姜天骄手指缓缓划过图上那条蜿蜒曲折的漕运路线,他郑重其事说道:“由于我朝定都洛阳,所以关东地区以及江淮地区距离洛阳最远只有两千里,相比以前到达长安还要节省八百里。”

“以往大唐朝廷都是把关东地区以及江淮地区的漕粮运至陕郡,鉴于整个陕郡只有太原仓存在码头,故而太原仓天然适合作为转运仓。”

“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大唐朝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在于漕船需要经过陕郡的三门天险。”

“虽然有纤夫协助漕船过险滩,但是仍然有两成漕粮会在路上消耗掉,这就导致为了确保每年有足额漕粮最终运抵长安,大唐朝廷必须在源头地多征税赋,而这多征部分自然是压在课丁肩上。”“以河北道的幽燕之地为例,课丁名义田租纳粟二石,实际负担因路途相对较远但仍需经三门天险及层层盘剥,往往需要纳粟四石。”

“至于河南道的中原大地距离长安稍近,然而盘剥依旧沉重,普遍需纳粟三石。民间有这么一句话,漕运一千里,课丁增税五成;漕运两千里,课丁税赋翻番。”

姜胤瞬间明白过来,为何课丁实际税额大幅降低,他喜开颜笑说道:“父皇,是不是因为洛阳距离更近,再加上路程缩短运费锐减,漕粮船只又不用经过陕郡的三门天险,因此这才从源头上为民减负。”“是的!”

姜天骄微微点头说道:“我朝定都洛阳实乃惠民之根本,从根源上减低漕运损耗,把原本属于百姓的血汗粮食留在当地,其意义绝不亚于下诏减税,这才是真正的损有余而补不足。”

“还是以河北道的幽燕之地为例,得益于我朝定都洛阳,课丁基本只需要纳粟三石,相比以前纳粟四石足足减少一石,这对百姓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在税赋上极大为民减负。”

姜天骄孜孜不倦教导着姜胤,他对这长子真可谓是倾注所有心血。

洛阳城,郑府。

虽然这座宅子比不过勋爵府邸的轩敞气派,但是也算清雅别致,而这也是姜天骄对于郑瑜瑜的额外恩赐。

郑珀瑜带着母亲搬离平凉侯府的偏院,他刚刚入仕为官,门庭尚显冷清。

由于郑珀瑜深知自己骤登高位,所以他行事愈发谨慎低调,每日除入皇城当值之外,便是闭门苦读律令典籍,不敢玷污这身绯袍和银鱼袋。

这日午后,门房忽报有客来访。

来人自称荥阳郑氏同宗,太常卿郑虔之子郑或。

郑均瑜心中微动暗道:“荥阳郑氏乃是中原望族,枝繁叶茂。父亲生前亦少与宗族显贵往来,不过这太常卿郑虔我却是知晓,此人学识渊博,书画双绝,其子郑或算我的族叔,他突然造访所为何来?”他不敢怠慢郑或,连忙整肃衣冠亲自出门相迎。

郑或年约四旬面容清瘥,一身半旧的竹青色澜衫,气质温润儒雅,毫无世家子弟的骄矜之气,他见到郑均瑜迎出含笑拱手:“贤侄,冒昧登门真是叨扰了。”

“族叔太客气了!快快请进!”

郑珀瑜连忙还礼引郑或入正厅落座,他吩咐侍女奉上清茶。

郑或目光落在郑询瑜身上崭新的绯色官袍,他带着真诚赞许道:“贤侄以布衣之身,得蒙圣眷,骤登侍御史之职,更蒙陛下亲赐宅邸,实乃我荥阳郑氏之光。族中长辈闻之,皆感欣慰。”

“族叔真是谬赞啦!”

郑均瑜脸上并无得意之色,反而非常沉静说道:“小子不过适逢其会,蒙圣天子不弃,若非如此,在下仍然还是一介布衣。”

“贤侄真是太谦虚了。”

郑或略微有些关切与好奇问道:“愚叔听闻贤侄入仕之途,似有贵人提携?不知是哪位贵人独具慧眼,于微末之中识得贤侄这块璞玉?若有机会,我亦当登门拜谢。”

郑均瑜闻言放下茶盏,他心中对姜胤的感激之情再次涌起,神色间带着由衷的敬重说道:“族叔所问实乃小子恩人,若非平凉侯府的小侯爷慧眼识人,于天津桥畔董家酒楼相邀,聆听珀瑜浅见,又举荐于御前,我一介山野布衣岂有面圣之机?更遑论得沐天恩。”

“平凉侯府……小侯爷?”

郑或端着茶盏的手微微一顿,眉头不易察觉蹙起,眼中掠过一丝极淡的疑惑。

他缓缓放下茶盏,似在回忆什么,随即状似无意问道: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