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战国往事复原争鸣与逐鹿下
  4. 第105章 赵王宠臣建信君
设置

第105章 赵王宠臣建信君(3 / 4)


能成功。受威胁最大的魏国不用想也会与秦国讲和,而三心二意的国家更会急于事奉秦国。秦国、魏国没等割地就讲和了。秦国让楚国、魏国出兵进攻齐国,而秦国独自吞并赵国。这样,齐国、赵国必定要灭亡了。”

也有人对廉颇说:“凭着赵国这样衰弱,赵王却一味重用建信君、涉孟一类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以为合纵能够成功,会对赵国有利的缘故。如今,齐国不同意合纵,建信君已经知道合纵不能成功了。建信君怎么明知合纵不能成功,却来损害与秦国的关系呢?既然不能因合纵不成功来损害与秦国的关系,那赵国最后会出兵帮助秦国去攻打魏国,还会与楚国一起瓜分齐国的土地,这恐怕就是建信君的如意算盘。建信君、春申君推行合纵,不能成功而损害与秦国的关系。而分裂齐国,灭亡魏国能够成功,又会改善与秦国的关系。所以,建信君和春申君,他们怎样选择成功与不成功来表现他们的智谋呢?”

廉颇听了也无能为力,如今赵王只听建信君的,都不肯见他们这些老臣了。

建信君联络了楚国和魏国,准备先出兵夺回河间之地,给吕不韦一点儿颜色瞧一瞧。苦成常听说了这个计划,便去阻止他不要轻举妄动。

苦成常对建信君说:“天下各国合纵抗秦,秦国为什么唯独认为赵国最憎恨秦国呢?魏国杀了吕辽而遭到天下人的讥笑;如今赵国准备出兵收复河间之地,这与魏国杀了吕辽有什么不同呢?您既然答应与秦国在河间划界,又要出兵去收复河间,这不是故意冒犯文信侯吗?”

建信君说:“我假装生病不问政事,文信侯就不能怨到我的身上了。”

苦成常说:“您虽然假装有病不问政事,但文信侯难道能不明白您的真实意图吗?如果合纵能够成功,还担心不能收复河间吗?如果合纵不能成功,收回河间又怎么能守得住呢?”

建信君听了劝告,收复河间的事就此作罢了。

既然合纵不成,那就继续改善与秦国的关系。这时,魏国的信陵君失势,秦国多次出兵打败了魏国,建信君建议赵王趁火打劫,也去攻占魏国的城邑。

赵王听信建信君,便让廉颇率领兵马去讨伐魏国。

魏军新近败给秦军,又遭到赵军的攻击。赵军骁勇善战,魏军士气低落,经过几个回合,魏军便战败撤退,赵军迅速占领了繁阳。

由繁阳向西,经过黄城、荡阴,便可以到达中牟。中牟是赵国的故都,当然赵王想把它拿下来。但平邑与繁阳隔着黄河,繁阳到中牟又道路不通。要想拿下中牟,先要架桥修路。于是,赵王下令大修战备,打算开通从平邑过河向西,直通中牟的道路,以备进军作战的需要。

可有谁能想道,道路还没有修成,赵王丹却得病死了。

这时,太子春平君在秦国做人质,建信君自然不愿他回国继位,便勾结庐陵君和一帮近侍郎中,扶持公子偃做了赵王。赵王丹死后,谥号为“孝成”,后世称他赵孝成王。建信君因扶持赵偃继位有功,便做了相国。

建信君做了相国,最嫉恨的就是老将廉颇。这时,廉颇还在繁阳督促备战修路,建信君害怕廉颇手握兵权对自己不利,便劝说赵偃下令剥夺廉颇的兵权。

于是,赵偃听从建信君,下令让乐乘去代替廉颇为主将。

廉颇得信后,生气地说:“我自从辅佐惠文王、孝成王,做将军有四十多年了,从来没有受过挫折和失败。他乐乘是什么人,他凭什么来代替我?”

乐乘拿了兵符来接替廉颇,廉颇拒绝接受赵王的命令,还指使士卒们攻击乐乘。乐乘看见势头不好,只能仓皇地逃了回去。

赵王得知廉颇抗令,气得暴跳如雷。这简直就是造反,怎么可以对他宽容赦免。于是,赵王拨给乐乘两万兵马,前去讨伐廉颇的叛乱行为。

廉颇得知赵王兴师问罪,明白自己不能留在赵国了。便解下了将军印绶,趁着夜色带几个亲信,投奔到大梁去了。

魏王钦佩廉颇骁勇善战,自然不记战场的恩怨,把廉颇一行热情地安顿下来。可他也疑心廉颇不会真心为魏国所用,只是把他养了起来,并不肯加以重用。

老将廉颇叛逃魏国,赵国良将也就剩下李牧和庞煖了。

李牧长期驻守在代地雁门郡,防备着北边的匈奴。他有权自己任命防区的官吏,防区的赋税也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各种费用的开销。他对士卒待遇非常优厚,每天都宰杀几头牛犒赏,让他们训练骑马、射箭。谨慎地看守着烽火台,多派出探子侦察敌情。李牧订出规章:“如果匈奴入侵边境,立即进入营垒固守,有胆敢擅自捕捉敌人的斩首。”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传来警报,李牧立即收拢兵马退入营垒固守,绝不出去应战。像这样过了好多年,赵军人马、物资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以为李牧胆小怯战,就连部下士卒也认为主将胆小怕事。赵王得知情况,下令责备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于是,赵王发怒了,把他召回了邯郸,派别人代他领兵。

此后,匈奴每次来侵犯,赵军便出兵交战。每次出兵交战,损失伤亡不少,边境也无法耕田、放牧了。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推说有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